拉祜村听吉他
老大堡村芦笙舞 张华 摄
老大宝寨的孩子们表演芦笙舞。谭春 摄
拉祜族妇女在茶园里拿着吉他大声唱歌。张华 摄
李纳若和村里学吉他的孩子们。张华 摄
“我们在吉祥的日子里相聚……拉祜拉祜拉祜哟,幸福的拉祜人民,幸福吉祥,永远幸福。” 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出发,沿着214国道一路向南,还没进入老大堡村,欢快的歌声和吉他声就已经响起,欢迎人们的到来。
老大堡村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村落。 整个村落归拉祜族所有。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作史诗《木帕米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 这里还有保存最完整的拉祜族歌舞。 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歌舞是拉祜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农田耕作,田野、山岗、山谷里,处处传出拉祜族的歌声。
“这里的人们会说话就唱歌,会走路就跳舞。” 身着拉祜族服饰的村支书彭娜尔弹着吉他,与村民们一起跳起了拉祜族摇摆舞,这首旋律优美动听的《快乐拉祜族》是由拉祜族姑娘李娜洛创作的。村里的少数民族。
芦笙舞、摇摆舞、无伴奏合唱、吉他弹唱……村里的人几乎个个老少皆宜,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孩子,都能歌善舞。 。 “我们村里到处都是歌手和舞者。” 彭纳尔说着,音乐响起,舞蹈开始了。 “我是我们老大宝村的‘周杰伦’。” 一旁的拉祜族青年探出头,开玩笑道。 拉祜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劳动经验和感受,创作了近300首流行歌曲。
“大家来的时候我们唱《快乐拉祜》,大家要走的时候我们唱《真的放不下我》就留在这里,歌舞不停歇。”彭娜说。呃。
跟着彭娜尔走进村子,纵横交错的石板路干净整洁,通向每家每户。 老大堡村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拉祜族传统栏杆建筑风格。 拉祜族的崇拜对象——葫芦的装饰,在村里随处可见。 时值隆冬,墙上挂满了绽放的鞭炮。 密密麻麻的金黄色花朵就像一串串鞭炮,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温暖和欢乐。 冬季樱花盛开,走在村道上,樱花随风飘落,微风吹过,伴随着牛铃声。
牛铃高低奏出的和谐曲调是拉祜族音乐才华的源泉。 彭纳尔说:“牛铃的制作其实很讲究,牛铃的声音就像牛的名字一样,放牧归来,铃一响,村里的人就知道谁的牛回来了。”这可以说是我们最早的音乐启蒙。
对音乐的热爱刻在老大堡村每个人的骨子里。 一个葫芦和几根竹管就构成了拉祜族独特的簧乐器。 一次偶然的机会,吉他传入了老大堡村,优美的曲调成为了拉祜族民歌的伴奏。 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方在这里碰撞、交融。
尽管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很多人甚至不懂乐谱,但近80%的村民都会弹吉他。 2002年,村里第一个拉祜族艺术团在老大堡村成立。 2013年6月,普洱市第一家农民发起的演艺公司——澜沧老达保利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成立。 巡演次数多达102次,还受邀前往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地。 在许多国家演出。
走出去,给老大宝寨村民带来更多自豪感和满足感。 “以前,因为贫穷,我总觉得自己没有文化,找不到自信。” 李纳若说,“当我带着乡亲们到处表演的时候,我发现我们民族的文化这么受欢迎,这种荣誉感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创造,我们都想表达我们的文化,传播它。”
这个曾经因隐藏在山林中而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拉祜族音乐村的代表。 不仅仅是音乐,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老大堡村了解拉祜族文化。 李娜罗家的长桌上,摆着各种拉祜族装饰品,有葫芦头饰,还有黑底绣着银泡的彩色图案的拉祜族服饰。 “我们计划开办拉祜族手工艺合作社,让更多人接触到拉祜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彭娜尔说。
“我能唱出沙子一样多的曲调,却没有送别歌曲。我想说的,就像满山坡的茶叶,却就是不说再见……我不能让走吧,我放不下,我真的放不下。” 老大堡村文化广场越来越热闹,人们吹着芦笙,跳着“三跺脚”。 友善的拉祜族人民脸上洋溢着笑容,络绎不绝的游客也加入其中,载歌载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