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调查:短视频平台校园暴力娱乐化趋重
● 有人拍摄他人虐待、辱骂、殴打他人等行为的短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其本意或许是为了影射或批判部分同学,但视频中加入了胁迫性甚至暴力的元素,改变了视频的本质,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园暴力”话题的严肃性。
● 将校园暴力娱乐化,会导致施暴者不再有罪恶感,在实施校园暴力时没有压力,也容易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些人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和态度,不再将其视为对人性的严重践踏。因此,我们必须警惕此类视频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对于未成年人,要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导致其看到大量校园暴力“梗”,限制其思维,使其认为这是正常的。因此,在涉及未成年人的环节,应严格限制算法推荐的使用。
“给我点纸”,室友擅自拿走半包纸巾;“你吃什么,让我尝尝”,室友抢过面包扔回包里;“让我喝点水”,室友抢过可乐就喝了一半……镜头前,一名看起来像学生的主持人在经过这一连串操作后,愣住了,一脸无奈。
这是某平台一条标签为“新校园暴力”的短视频,播放量已超682万次。不少网友评论“搞笑”“有意思”,也有网友问“是剧本还是真的?”还有人表示“好可怜,太真实了”、“无助又可怜的小眼神,对于校园霸凌,我们要学会说不;对于室友,我们要学会说自己去买”。
类似的短视频还有很多。《法制日报》记者近日发现,网络上有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甚至有人借校园暴力吸引流量。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这样做不仅容易让校园暴力受害者再次受到伤害,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也容易让网民对相关求助产生冷漠甚至抵触情绪,因此亟待整改。
小争吵就像笑话
升级为暴力事件
“请这样欺负我吧。”
“校花爸爸来了,太棒了!”
…
类似这样的评论来源,是一个同学在宿舍里扮演被欺负者的视频,其他同学则模仿欺负者的语气和行为,然后向被欺负者扔电脑、平板、手表等昂贵物品,以作反向娱乐。
还有这样的视频:在教室或宿舍里,当被欺负者拿出纸巾、饮料、零食等物品准备使用时,施暴者突然出现,冲上前去抢走,快速吃掉或消费掉抢来的物品,并将包装袋甩到被欺负者的身上。被欺负者无奈、不情愿的表情,施暴者嬉戏的行为,都成为视频中所谓的“笑点”。不少人留言表示“有意思”、“笑死了”。
记者注意到,这些视频中的表演者大多面容稚嫩,有的看起来像未成年人,有的视频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收藏量。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在观看类似视频时点击搜索按钮,就能自动匹配到“新校园暴力搞笑”这个词条。
“这些视频的拍摄者可能想影射、批判一些不当使用他人物品的学生,但加入的武力甚至暴力让视频内容被扭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园暴力’话题的严肃性。”曾是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小王告诉记者。
校园暴力对小王的身心造成了长期伤害,她曾在学校食堂门口被多人殴打,那是她不忍回想的一段经历。成年后,小王在网络上为校园暴力受害者设立了“树洞”,成为不少受害者发泄怨气的空间,其中部分受害者对校园暴力被拍成搞笑视频感到不满。
一名受害者给小王留言:“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噩梦,会变成别人开玩笑的工具,被人笑着演绎出来。”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很多校园暴力都是从小打小闹开始,逐渐升级,比如一开始只是骂人、抢零食,慢慢发展到破坏个人物品、辱骂,最后演变成拳打脚踢。”小王说,施暴者既有男生,也有女生。
记者注意到,此类视频中还存在威胁、打人、假装抽烟等场面,部分台词也颇具攻击性。尽管视频标注了“无不良引导,未成年人请勿模仿”、“剧情搞笑,纯属虚构”等提醒,但仍有不少人在评论中指出视频内容存在不良引导。
“校园暴力一旦发生,如果不加以制止,多半会愈演愈烈。”在北京多所学校担任校外心理咨询师的刘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就处理过这样的案件。最初是几个学生在班里乱扔同学的东西,后来又偷偷撕毁同学的作业本,最后发展到在同学的衣服上画乌龟、散布关于同学的谣言、画同学的丑漫画在班里流传等,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解读包装吸引流量
错误的例子会加剧欺凌
一名身材魁梧的男子,用刻意腼腆的语气表示“很害怕校园暴力,希望有个哥哥能保护我”。一名娇小玲珑的女子,化着烟熏妆,说话轻佻,以“扎姐的XXX”为名,拍下一系列班花与扎姐、班长与扎姐打架的照片……这样的“反差”,似乎是一个“好主意”,赢得了不错的点击率,甚至点赞率,有的照片已经被收藏7万余次。
除了这些以幽默为卖点的视频外,记者注意到,还有一些系列作品常常以夸张或独特的造型来模仿校园暴力实施者的动作,并被贴上“过于真实”的标签,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点击。
记者调查中发现,一名视频创作者用各种玩偶演绎了一系列校园霸凌故事。每期封面均表明作者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如“花了好长时间才做出来,点个赞”、“希望这次能火起来”。视频首期发布后,平台向作者发出调整提示,指出“故意引导他人互相关注”。作者在后续作品中展示截图,继续我行我素。
“校园暴力不同于恶作剧、恶搞,校园欺凌是一个群体针对一两个人的持续性行为,偶尔出现的强者欺负弱者的行为,不应该算是校园欺凌。”长期从事青少年问题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亚军认为,一些行为被搬进所谓的搞笑视频,被认为是恶搞,但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在校园里真实发生,如果受到错误的引导,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引发新的校园暴力。
在皮亚军看来,将校园暴力娱乐化,会让施暴者不再有罪恶感,从而在实施校园暴力时没有压力。也很容易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些人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和态度,不再将其视为对人性的严重践踏。因此,我们必须警惕此类视频可能造成的负面导向效应。
“有的视频甚至充当了教唆犯的角色,比如在这些所谓的搞笑视频里加入了新的欺凌手段,而未成年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因此平台应该立即下架此类视频。”皮亚军表示,平台应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成立专业团队受理、评估网友举报,核实后及时下架相关视频。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教育法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姚金菊看来,面对将校园暴力描绘成搞笑内容的视频,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思考、分析此类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告诉孩子在身边发生校园暴力时,如何识别、如何应对。
“目前很多学校在引导上存在一定问题,课堂上多是讲解‘不要欺负同学’,但对同学之间如何沟通、同学之间如何形成合力抵制校园暴力等问题往往讲得不多。建议在学校试点开设抵制校园暴力的专业课程。”姚金菊说。
捏造欺凌求助信息
错误的指导导致冷漠
“那只是抄袭,是我写的,谢谢大家的关心。”11月26日,一名“创作者”在某平台发布两段视频,详述自己在11月20日、23日遭遇校园暴力的经历。当记者问她是否遭遇校园暴力时,她这样回答。
当记者问及为何要制作此类视频时,这位“创作者”爽快地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在学校看到有人被高年级学生欺负,就编了个视频。”当记者进一步询问他的同学是否需要帮助时,他并未回应。
寻求帮助是校园暴力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刘老师处理过不少校园霸凌案件,他告诉记者,一些受害者因为害怕施暴者报复,不愿意向老师吐露心声;少数教育工作者处理校园霸凌问题不当,试图掩盖事实,导致很多受害者寻求帮助,在网上寻找宣泄渠道。
但记者发现,由于存在大量虚假求助内容,视频和文字的真伪难以辨别。比如,一名视频制作者将自己的照片放在中间,再将其他同学的照片放在九宫格内,并标注:打我、扇我、骂我、掐我,并配上带有具体日期的文字,讲述自己在学校被欺负的细节。
不过,记者从与创作者的交流中了解到,此类视频中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其好友的拍摄,所谓的真实故事不过是一种跟风“梗”行为。
记者询问多位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相关内容的视频创作者,为何选择这一题材进行创作,但他们要么不回答,要么答非所问。
小王发现,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受害者不再愿意在网上吐露自己的遭遇,而是选择通过私信一对一沟通。不久前,一名受害者给小王发来的信息或许可以解释这种转变的部分原因:“我在学校被欺负,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就把不好的心情发到了网上。为什么还有人抱怨我,说我‘发牢骚’,那只是同学之间的‘恶作剧’。我该怎么惩罚他们?请给我一个合理的惩罚方法,不合理的也可以。”
“这是一个读初一的女生,字里行间写满了愤怒和绝望。”小王说,网络上大量与校园暴力相关的虚假求助、娱乐化内容,似乎让校园暴力不再令人憎恶,反而成为一些人嘲讽的对象,让真正需要帮助的校园暴力受害者灰心丧气。
在一个反校园暴力论坛上,有人问:“你觉得在网上谈论自己被欺负的经历有用吗?”有网友回答说“找个地方说说、发泄一下,能缓解压力”,也有网友表示,自己因为把经历发到网上,遭受了二次伤害。
一名网友告诉记者,他曾在论坛上发表过自己遭遇校园欺凌的经历和感悟,但遭到一些网友的质疑,他们认为他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一位短视频平台的创作者曾收到一位粉丝的私信,称自己受不了校园暴力,想自杀。于是创作者就此拍了个短视频,希望大家能鼓励和帮助这位粉丝。没想到评论区很多人质疑她是装的还是说她就是为了流量。
对于此类虚构的求助帖或短视频,皮亚军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袁志杰均表示,它们会带来负面引导甚至其他不良后果,会让网民对校园暴力习以为常甚至置之不理。
“求助内容存在虚假,且不说误导了公众对事实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如果被害人所在学校出现,或者加害者被指认,可能会给相关方带来不良影响,引发单向的网络欺凌。”袁志杰说。
袁志杰认为,未成年人应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导致其看到大量校园暴力“梗”,束缚其思维,使其以为这是正常现象。因此,在涉及未成年人的环节,算法推荐的使用应受到严格限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